[摘要]商务口译是当前国际交流中使用最广泛、受文化因素影响最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之一。它具有专业性强、注重速度与时效以及工作方法灵活多变的特点。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分析文化因素对商务口译策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商务口译技巧。
[关键词]商务口译;跨文化交际;交际障碍;口译技巧

一、引言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 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 式,进而达到完整并即时传递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不同文化、民族间交往的一种基本沟通方式。由于中国与世界各国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越来越多,口译工作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商务口译作为一 门英语语言和国际商务的交叉学科,是口译中颇具代表性 的呈双向式交流的语言交际行为,它不仅具有跨语言 (cross-linguistic)、跨国界(cross -border)、跨文化(cross -cultural)的特点,其传译的内容还常常与商业、贸易、经 济相关,以帮助商务双方实现顺利交流从而推动经贸合作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商务口译也是大商务环境下推进各方相互理解与沟通,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背景下,在中国同世界各国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以便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同时也让中 国更好地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商务口译起着至关重要 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就此意义来讲,探讨商务口译的特点 及其使用策略,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宝贵的研究价值。本文 在简要分析商务口译活动特点的基础上,以文化因素这一影响口译信息传递的最大障碍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分析总结出一些适用于商务口译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为商 务口译工作、研究与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二、商务口译的特点
I.商务英语的特点
商务英语是英语的一种社会功能变体,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是英语在商务场合中的应用。它源于普通英语,既具有普通英语的语言学特征,又是商务知识和普通英语的综合体,其内在的独特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务英语的语言形式、词汇以及内容等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因而其表达方式比较固定,词汇意义相对较窄,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譬如,商务英语缩略词汇中包含大量专业术语和具有商务含义的普通词或复合词,像forex(foreign exchange 外汇)、workfare ( work welfare 工作福利)、chpd (charges paid费用已付)等。不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根本无法了解这些专业词汇的内涵。
(2) 商务英语用词讲究言简意赅,既不能笼统抽象,又 不能过于口语化,且多使用常用词,以保证表达效果的国际 通用性。有些商务文书(如合同)因为具有规范、约束力等公文性质,甚至会使用一些很正式的词语,如:使用prior to 或者previous to来代替before,使用expiry来代替end,使 用certify来代替prove等。
(3)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工商业的发展,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概念的不断涌现必然反映在构成语言的最小、最基本 的独立运用单位即词汇上,随之而来的就是层出不穷的新商务术语。例如:cyber-pa-yment(电子支付),hi-tech industry(髙技术产业),e- commerce(电子商务),on-line shopping (网上购物)等。商务英语不断吸收和孕育新生词汇的特点,反映出其“因需而生,应需而变”的强大生命力。
由于商务活动的翻译多见于商务口译,因此商务英语的以上特点向商务口译工作者提出了严峻挑战。商务口译译员不仅要有扎实、渊博的英汉语言功底,还必须熟悉和了 解与商务相关的专业知识,并具有能时刻扩充、更新自身知识的自学能力。众所周知,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全球化,译员更要不断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了解因受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影响 而产生的表达方法和习惯的差异,恰到好处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微妙而敏感的文化因素,或巧妙避开,或突出主题,使译文准确简洁,使跨国经济交往顺利通畅。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商务口译作为一种实用性与目的性都很强的语言交 流方式的自身特点,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胸有成竹。

2.商务口译的特点
商务口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专业性极强。在进行口译时,译员面临随时可能出现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它们或陌生、或抽象、或专业,变幻莫测,无不对本就高度紧张的译员构成挑战。因此,对于一名合格的商务口译译员来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可缺少的。口译过程中,译员要把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位置,始终保持自信和冷静。由于“有声语链瞬间即逝,听不懂记不住就无法完成言语表达”(刘和平, 2005),加之译员没有反复推敲的时间,更没有时间去査阅 词典或工具书,因此,充分的译前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译 员需要事先搜集整理并熟悉一下与译题相关的专业词汇、专业表达方式以及背景知识,甚至口译发生地周边的人文环境,以便较快进入工作状态。
商务口译的第二个特点是讲求速度,注重时效。同笔译要求精益求精,在可能的范围内力求完美的特点相比,商务口译作为一项视时间和效益为第一要素的交际行为,强调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最大化的信息交流,其翻译速度大约是笔译的30倍。译员如果没有熟练的英汉语言能力和一定的演说技巧,是无法胜任的。其次,商务口译经常涉及资金、日期等关键数据信息,译员稍一疏忽,一个数字或标点的疏漏,就可能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商务口译译员在具备扎实语言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保持对数字的高度敏感性和兴奋度,要通过恰当的训练来掌握相关的笔记技巧,以应对口译中随时出现的数字信息。
商务口译的第三个特点是工作方法灵活多变。商务口 译的工作场所竞争激烈、瞬息万变,这决定了商务口译“重结果,轻过程”的工作理念。它的工作对象不是语言,而是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它强调内容的即时转达,而无需拘泥于源语的字词。在某些技术交流场合,译员如果一时找不到恰当的专业词汇,只要把意思准确翻译过去就好,这反而比乱用专业词汇更有效。很多时候,越简单越常用的词汇往往是最佳选择。在很多严肃紧张的商务谈判中,译员巧妙的旁征博引,通过一首古诗、一句谚语、一个笑话这些看似 无关紧要的“题外话”,就能恰到好处地缓解气氛,推动谈判进程,甚至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由此看来,商务口译译员要具有临危不乱的良好素质,善于捕捉工作中细微的非语言信息,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口译交际的最终目的。
商务口译是一项具有高度挑战性的工作,从事商务口译的译员,不仅要有得体的仪表,要精通源语和译语这两种语言和相关的行业知识,还要具备随机应变和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由于跨文化交际己成为当前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译员更应具备并运用跨文化意识,协助交际。只有多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在具有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的传统习惯、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观念意识中的反映,才能胜任商务口译的工作。鉴于此,下文将就文化因素对商务口译策略的影响进行简略分析。

三、文化因素对商务口译策略的影响
笔者认为,干扰口译的因素有三个:源语,译语,以及两者间的信息概念转化。口译过程是译员在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下进行信息接收、处理和输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员需要一定的注意力,但这种注意力是有限的。有时译员需要运用全部的注意力来处理信息,所需的量甚至可能超过译员自身可调动的量,这时口译的质量就会下降。因此,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理解不当就会造成语用失误,从而直接影响信息的输出。中国和西方由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不同的文化底蕴,造成了在思维、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翻译中若忽略这些差异,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就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会因语用失误对商务往来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就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 流。因此,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不容忽视。正如翻译家奈达所言:“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一般来说,造成汉英口译交际障碍的文化差异,按其承载方式不同,可分为文化积淀差异、认知体系差异和思维模式差异。这些差异对商务口译工作的影响无处不在,同时也是口译工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口译过程中,译员要在充分认识并理解这些差异的基础上,适时、灵活地使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以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
I.文化积淀差异
文化积淀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上,并贯穿于商务口译的词汇、语用和语法系统中。译员如果不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就可能闹出笑话。譬如,中国人热情好客,但因 受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影响,又生性谦虚慎言,倾向含蓄内敛、藏而不露,常用婉言曲语平缓语气,强调客气。在举办商务宴会时,中国人习惯用“菜准备得不好,招待不周,请多多包涵”这类客套话来表达自己力求尽善尽美的好客心态,如果译员不明白其真正要转达的是主人热情和谦 虚的信息而进行直译的话,就会使得外商感到很不愉快: “既然菜不好,干吗请我们来呢?”如果上句译成“We hope you would like it. Please feel at home”,效果就会大不相同。 再比如,外国人常常用“It's so nice talking to you”这样的 客套语来结束谈话。在一次商务会谈中,外商说:“It’s been interesting talking with you. ”此句使用的是完成时态,言外之意是和你谈话真有趣,是不是今天就谈到这里?”如果 译员不了解这一文化差异,就有可能在口译时使听者认为外商很喜欢谈话,想要继续谈下去,而造成尴尬局面。
此外,汉英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都积累了大量的惯用词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俚语、俗语、歇后语等),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两种语言 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宗教信仰、传统习俗,无不生动地反映在这些习惯用语之中。这些差异在 商务口译过程中的体现甚为普遍。臂如,在一次商务活动中,中方说了这样一句话建立‘一条龙’服务中心,为外国 投资者提供审批业务。”译员译为:“Set up the ‘one-dragon’ service center to provide service for foreign investors in obtaining approval.”将“一条龙”译成“one dragon”,结果令 外方不知所云,因为他们的认知语境中没有这类概念,也没 有这种语言搭配。可见,“语言交际的基础是交际双方共有 的认知环境”,即“交际是否成功,就看交际双方对彼此的认 知环境是否能显映和互相显映”(何兆燕,2000)。商务口译 的实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它强调“信息第一、文化第 二”,即译语与源语间的动态对等或“归化”效果,其核心是 “转述说话人的思想”,修辞技巧只有在不会导致听众误解和不解的前提下才可保留。因此,从交际目的出发,为传递 有效实现信息,消除误解和不解,对于这类“比喻型”汉语词语,在形象与喻义难以兼顾的情况下,口译时可遵循“去形而留义”的原则,采用“意译”手法中的“释译法”来突出表达原文的内涵实质。鉴于此,上文的“一条龙服务”若译成 “package service”或“coordinated-process service”,则更易为译语听众所接受。但不可否认,原文经过归化手法处理后,虽然最大化地减少了信息的遗漏,却因使译文失去鲜明的文化色彩而与源语听众的感受相去甚远,不能不称之为 一种无奈的遗憾。
而在一些以译语听众的接受程度为主要目的的商务口译活动中(如商标、广告语的翻译),翻译不仅要力求保留原文的精华,还要符合译语听众的文化习惯和审美心理。比如,“玉兔”是我国神话中陪伴嫦娥生活在月宫桂树下的兔 子,因此它是月的代称。口译时若译员将商标“玉兔”直接 译成“Jade Rabbit”,则不能体现中国这一特定的文化,也会使译语听众产生误解,认为是“玉做的兔子”。但若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将其译成“Moon Rabbit”,则既保留了原味,又 体现了中华古老的文化风采,还实现了信息交流的通畅。
再比如,“太阳神”商标被译成英文时没有用“sun”而用了“Apollo”,从形式上看好像没有做到对等,但“Apollo”在 西方神话中是主管光明、青春、医药的神,而且是青年美男子的化身,因此更容易被西方消费群体认可和接受。
实际上,对待翻译中的文化现象,并没有绝对的归化或异化,好的译文应该是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寻求一个“合理”的折中点。有时,在“形”与“义”可以“相安无事”的情况下,译员也可本着“先形后义”的原则,采用先直译后释译的方法来尽可能多地保留源语的文化色彩。汉语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并不在少数,翻译的手法也灵活多变,且看以下几例:
(1)龙头企业/leading enterprise (释译)
(2)菜篮子工程/shopping basket project (the non-staple food supply project, aiming to improve the market supply of not-staple food.) (先直译后释译)
(3)个人投资占中国教育经费来源的比重为11.5%/ Individual investment (i. e. tuition and fees) accounts for
1 1.5% of all the funds of education in China.
(先直译后释译)
2 认知体系差异
国际商务交往中除了存在语言差异之外,还涉及到非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像手势、眼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服饰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习惯态度等。譬如,中国人常常在寒暄和聊天上花很多时间,并钟情于饭桌上的商务交往;而西方人则倾向于直接进人正题,把在与生意无关的话题上花费的时间尽量压缩到最少。译员如果熟悉并了解对方的文化,就可减少由于此类认知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比如,在机场接待外商时中方热情地上前握手寒暄:“You must have had a tough journey. Please let me help you with the luggage. w (您一路辛苦了,请让我来帮您拿行李。)此时,对方若是男士通常会感到吃惊甚至不悦。这个简单事例恰巧体现了中西方认知上的差异,我们眼中的热情,在老外眼中有时却是一种无礼。在普遍崇尚独立自主精神的西方社会,人人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他们视过多地接受别人的建议和帮助为耻辱。但是,如果对方是女性,这个帮忙拿行李的建议却有可能是一个得到感激的热情招待。
不同国家,拥有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人们感知、认识周 围世界的方式和角度是有差异的。在一个民族、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内部,这种差异通常较少造成理解障碍;而在不同民族之间,以及在不同语言体系的社群之间,这种差异常常阻碍正常交际。面对相同或不同的感知对象,不同民族的人们以自己的方式选择并逐渐形成了具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表述法,非本民族成员往往无法理解其涵义。譬如,在商务谈判中,中方说我们不会给你们打白条,我们会按时付款的。”译员译为:“ We shall not issue blank paper to you, we will pay you on time. ”这里的“打白条”是中国人的习惯说法,老百姓深悟其意,而外国人却听不懂。其实,这里的 “白”有“空”的意思,当然也不是条子上一字不写,而是“说 了不算”,类似于“开空头支票”,它与英语的通俗说法IOU (I owe you的谐音)的意思极为相近。因此,译员不妨采用 “借译”法,即借用英语中内涵相近但形式大相径庭的表达 法来对源语信息进行“改装”,将“我们不会给你们打白条”译为“We shall not issue IOUS to you.” 这样,外方才能对 中方的真实意图有所了解。
又如,谈判中中方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三农’工 作。”外国人显然不清楚此处缩略语“三农”指代什么,它是中国经济发展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对这类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口译时仅使用音译或直译都不足以达意,而应采用“略语还原”法,即将“三农”译 为“farming (农业)、the rural areas (农村)和 farmer (农 民)”。汉语中“十一五”“三通”“三无”等表达法,都需借助“略语还原”法来翻译,如:
(1)十~'五/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2)三通/links of trade, travel and post
(3)三无/without residence cards,without legal living quarters , and without a stable source of income
除了上文提到的“借译”法和“略语还原”法外,“音译” 法也可在不影响交际效果的前提下斟酌使用。如,口译时我们常将“per capita GDP”译成“人均GDP”,将“APEC Summit”译成 “APEC 峰会”,甚至将 “Consumer Price Index”直呼成“Cm”。可见,在国际化浪潮愈演愈烈的当今 时代,语言的使用与演变也朝着“简洁统一”的方向发展。
综上可知,英汉认知差异造成的主要交际障碍就是“词汇空缺”,要克服它,译员必须对两种语言非常精通,从而能 在语言转换过程中通过“取有舍无”的替代法,及时准确地 “填补”空缺的词汇。
3.思维模式差异
思维是人们借助于语言,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对 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模式是指进行思维活 动的标准形式。汉英语言民族的思维模式因文化不同而各 异,思维模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其体现 在两种语言句法上的差异就更显突出。
例如,汉民族侧重时间先后之序,用多个句子陈述事实 时强调的是语义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英民族侧重空间立体 关系,喜欢通过叠加有主次之分的动词来陈述事实。英语中许多与汉语不尽相同的特殊句式也给英汉口译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这些特殊句式与英民族思维模式的某些特征有着直接关系。々卩:“it”作主语可表示时间、地点、距离和无生命事物,以及被动语态的大量使用等现象,皆因英民族主客体严格分开的思维特征所致;“it”作形式主语代替后面不同形式的真实主语,以及英语中复杂、多层次的主从复合句或许与英民族侧重分析、重视空间立体关系的思维特征有关(而汉民族更侧重综合思维);英语中普遍存在的定语后置现象是因为英美国家的人们在表达思想时,习惯先说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主观情况,再谈跟主观情况有关的次要客观情况,最后再谈其它有关情况,这大概与其直来直去的线性思维特征有关(汉民族的思维是曲线式的而对于倒装句的偏爱,或许与英民族强调主体客观性,“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功利性思维不无关联。
对英汉民族这些思维模式差异的了解,将有助于口译人员“大刀阔斧”地分解英语中的特殊句式,冲破英语句子表层结构的束缚,摆脱汉民族思维模式的羁绊,进而探寻其语言表层结构下的真实意图与信息。进行语言转换时,必须按译语思维模式对句子进行调整、排列组合,并将其按译语语言习惯翻译过来,这样才能使译语自然,交流顺利,也 才能为各民族成员的文化心理所接受。如果不做调整,听者会感到费劲,甚至可能会影响正确的理解。

四、结语
口译工作者之所以不同于翻译机器,在于他对两种语言所涉及的文化的了解与掌握,译者对语言的理解不仅仅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之中,还能领悟到说话人言语中的语用意义。这种能力是通过对各种跨文化现象的研究逐步培养起来的,而这种跨文化意识对口译工作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商务口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因此对于口译工作者来讲,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是当务之急。拥有了跨文化意识,译员才能在工作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说是形成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可以说,译员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强弱直接影响到翻译质量。认识到这一点,对于队伍日渐庞大、地位愈显突出的商务口译工作者以及辛勤从事商务口译教学与研究的学者们来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南京翻译公司,南京翻译,翻译公司,南京同传翻译公司,南京翻译公司,南京翻译,翻译公司,南京同传翻译公司,南京翻译公司,南京翻译,翻译公司,南京同传翻译公司